不少人認為吞藥丸是苦差。
小時候,生病都是吃藥水。慢慢長大,某一天,就從學習及練習,掌握了吞藥丸技能。吞藥丸其實是違反我們進食和吞嚥的常態。不經咀嚼,就硬生生將體積不小的藥丸直接吞下。我們的身體為了保護氣道和防止哽塞,設計了一項稱為「嘔吐反射」(gag reflex)的本能反應。當有異物觸碰吊鐘和咽喉,就會自動引發一連串動作,包括咽喉肌肉收縮,目的是將異物吐出來。而我們會感到作嘔。
要成功將藥丸吞下,就要克服這項條件反射。對某些人來說,並不簡單。家庭醫生總會遇到一些成年人,說不會吞藥丸,要求食藥水,甚或以打針代替。
從前的藥丸,遇水即溶,卻反而更難吞服。因為只是藥丸表面溶解,使藥丸黏住咽喉,感覺非常難受。後來藥丸表面比較光滑結實,有些加上糖衣,吞服就比較容易。再之後,藥丸表面加上跣水薄膜(film-coating),就更加理想。
直接影響吞服困難度的,是藥丸的大小。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建議藥丸大小,不應多於17mm。並禁止製造大於22mm的藥丸。不過,這些規管只適用於藥物,維他命及健康食品並不在管制範圍。
最近,美國有一項研究,翻查2006至2015這十年間,向FDA通報的,和維他命及健康食品相關事故。總共有20,791宗個案。其中19.1%(3,962宗)是和吞服藥丸相關。而在這近4,000個案中,86%是被藥丸嗆着和哽塞。而其中有14.3%屬嚴重個案,更有3人因而死亡。
年齡方面,長者是高危。65歲以上佔76.8%。性別方面,女性佔85.6%。藥丸方面,72.9%是多種維他命丸,鈣丸佔17.3%。其中最常引致意外的10種藥丸,Size全部超過17mm。
所以,健康食品未必健康,更未必安全。特別是長者,不少子女會購買多種維他命丸及鈣丸「孝敬」,亦有注重健康人士自行選購。除了要檢視含量,也要留意藥丸大小,及服用人士有否吞嚥困難。
最後,讓我分享吞藥丸小貼士。大部份人吞藥丸,都會不自覺地仰起頭,以為這樣做,口腔的傾斜度和地心吸力會幫助藥丸滑入食道。不過,仰起頭卻同時令咽喉收窄,亦更容易引發gag reflex。根據我的觀察,仰起頭是吞藥丸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家可試試,頭部保持水平,甚至微微向下。將藥丸放在舌頭後端。吸一口水,無需太大口。然後數一、二、三,將水和藥丸一口吞下。注意,動作要自然,不必刻意強力吞嚥。
用這方法,我可以一次吞六粒大藥丸。
電郵:mailto:drchengapple@gmail.com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