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文.樂】霞姨與華仔

【娛.文.樂】霞姨與華仔

阿B面帶落寞,返回廟街公廁旁的攤檔,除去假髮,打開摺枱,搬來膠椅,並舉起帆布把檔圍上,最後戴上眼鏡,對鏡用手把短髮按得平伏,心想開工大吉,迎接陌生人流。
那邊廂華仔振奮,在台上大銀幕前,拍手轉身,並舉起比任何人都有型的指頭,向台下熟悉的記者、同儕和粉絲彈來掃去,引來尖叫,不過動作雖大,頭髮總是不紊,雖云只是記招,卻如正式演唱。
華仔是公認劉德華,阿B卻是無人認得的「霞姨」—是臨時演員,在周星馳電影《喜劇之王》扮演「臨記領班」,呼喝主角「去死啦」、「冇你份呀以後都冇呀」,打發星爺所飾尹天仇,雖然星爺每次都有禮地拖高聲音直叫「霞姨~」
霞姨與華仔,都努力如牛—華仔更努力得被稱「牛華」,可原來霞姨真身在廟街擺檔為人客占卦之前,打過無數工種,卻無人認出,直至她最近為月餅「代言」;說是代言可能誇張,但的確如此,不過大眾或想到月餅代言,僅有張智霖、陳慧琳、劉心悠甚至曾志偉專美,霞姨或只被說成「賣廣告」,卻連地鐵站燈廂海報亦欠奉。

局限太大

畢竟香港娛圈不純以努力斷定成敗,更因緣際會,而當然美女俊男機會更多,演技反而其次。是故華仔即使努力多載,到99年才碰上杜琪𥧌的《暗戰》,收斂長期外露演技,獲得金像影帝;霞姨亦在同一年遇到周星馳,未有演戲經驗就落力張狂,最後在《喜劇之王》的不足三分鐘演出,成了「集體回憶」。
那一年都是兩人的演藝轉捩點,華仔其後演出都被賦冠冕,可是霞姨就像消失於娛圈,連魯芬或李健仁等等「知名臨記」也當不上。只能想像,那會是個人選擇,但更大程度是香港娛圈的機會不多局限太大,以至魯芬永遠僅扮惡死肥婆,李健仁亦只演「易服如花」—猶幸周星馳為香港臨記添上不一樣風光。
華仔與星爺都做過臨記,在大台未有「五虎」(梁朝偉、苗僑偉、黃日華、湯鎮業和劉德華)的八十年代初,首三人已是劇集主角,可是華仔仍是臨記,為主角扮演過路人,如同佈景,而後起的星爺至少當了臨記五年,才稍有配角身份;當然其時眾人20歲出頭,或視演出如遊戲,從中累積經驗,而即使外觀平庸,也大可相信終會發光發熱。

曇花一現

然而那種娛圈夢,只屬於八十年代;霞姨出現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語,是因為流行文化工業已開到荼蘼,可觀演員只是曇花一現,以至《喜劇之王》或僅可稱跑出了李思捷。至於霞姨,真身竟像戲中尹天仇,返街坊福利會開枱搬椅—可以試想,電影界真可拍一套《霞姨》,說臨記生活,就像篇首形容的日常與落寞,所欠的,是尹天仇手中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因為香港不是俄國,沒有豐富的演藝眾生,只有華仔的凌人眼神。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