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蘋果:陳方安生姊弟親述 烈媽傳奇

品味蘋果:陳方安生姊弟親述 烈媽傳奇

合稱「方氏一門八傑」的么仔方津生,幽幽說了母親年輕時,失去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男人的故事。方召麐11歲的一個早晨,她與父母親乘船回家鄉無錫途中,遭到流氓攔船搶劫,父親方壽頤被悍匪開槍擊中,可憐幼小的方召麐眼巴巴看着父親枉死船上,那年他才37歲。1950年,36歲的方召麐再次頓失至愛,同齡的丈夫方心誥因醫療事故斷魂瑪麗醫院,愛人在她懷內失去鼻息,留下八名子女。
「你想像她一生經歷如此多苦難,年紀很輕便守寡,還要撫養我們八兄弟姊妹,卻能一一排除困苦、逆來順受,更有豁達的胸襟,不是女中豪傑是甚麼?」長女陳方安生如此形容她尊崇的烈媽。「她總是有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而且人非常開朗和包容。」方津生不忘補充,父親之死讓他當醫生時,也特別將病人利益當作自己的利益。
上天無情的帶走方召麐的至愛,卻還她一生陪伴終老的天賦。方召麐被譽為何香凝之後的中國女性書畫家第一人,在男性主導的書畫世界她恍如一種宣言。命運越殘酷無常,她的作品就越繽紛滿溢童趣,情話都寄託筆墨。她愛在宣紙上畫色彩豐富的小人物、吃過番茄又忍不住記錄它的容顏,連牙痛不適都記錄在紙上,就像是她的人生日記。

一生不倦 最終自成一派

方召麐1914年生於江蘇無錫,父親是富商方壽頤。她是家中長女,取名召麟冀召來弟弟,後來自行把雄性的麒麟改成雌性的「麐」。她想改變命運,最後將混亂紛擾、顛沛流離和生離死別轉化成藝術。
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人的身體就有了抗體。陳太憶述在她出任政務司司長時,經常要為回歸事宜煩惱,擔心平穩過渡事宜,現時77歲的這位本地首位華人布政司,不時會跟母親傾訴。「媽媽就隨手拿起一張紙寫書法字來鼓勵我,有次她寫了『有容乃大』,又有一次揮毫寫『退一步海闊天空』,我現在還收藏着。」
方召麐26歲生日時,得到天賜的生日禮物,還打孖上,就是安生和孿生妹妹寧生。母親特別愛錫這對姊妹,小時候陳太與妹妹的衣服都是媽媽親手縫製。
聽着姊弟倆說着母親的往事,包括她戰勝了各種性別規限,還跨越國界。
方召麐像畫壇的郭靖,跟過無數大師,包括錢松喦、趙少昂,更是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卻能超越這些大師的影響。

拜師學畫 嚐張大千廚藝

方召麐一生不倦,1927年13歲的她開始學書法、繪畫和古典文學,1933年便拜無錫山水畫家錢松喦為師。方召麐的文學底子很深,1937年入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修讀歐洲史而認識並戀上方振武將軍的兒子方心誥,翌年二人成親並先後誕下八名子女。「1930年代中國女子好少出外就學,但她媽媽認為教學至為重要。1954年入讀香港大學,她只需要讀一年便畢業了。」
守寡後她仍帶着三個兒子到倫敦就學,在牛津大學研習《楚辭》,追求藝術,又在美國博物館看到中國山水名畫後,被啟發回國一覽故鄉山河之美。其中讓我最感動的是,面對如此逆境,方召麐的母親仍堅持讓女兒接受教育,她喪夫後要獨力撫養八個子女,但婆家仍然大力支持她繼續追求繪畫事業,在21世紀也感到匪夷所思,更何況在昔日封建時代。
張大千1969年從巴西移居美國,翌年方召麐即去加州與張大千一家住了一年,研究學習張大千的繪畫心得,方津生記得小時候不時經常陪伴母親到張大千家中吃飯。「張大千是個美食家,媽媽去探大千和師母,都是大千煮餸。我最有印象他落鹽會沾沾自喜道:『撒一扎鹽毋須量度。』」他又指大千曾引用鄭板橋的詩來誇讚母親。「『二三星斗胸前落,十萬峰巒腳底青』,就是讚她到如此境界。」2006年方召麐喪禮上,靈堂上便掛着這副對聯。
「她非常勤奮,沒有一天休息,由朝早起身到夜晚除了騰出些少時間吃飯休息,或者年紀大時要午睡之外,都是一路站着吊筆寫畫。」方津生語帶肉緊地說,方家有張非常有紀念價值的飯枱,母親會在飯枱作畫,較大的畫作不夠放會放地下,每天加幾筆直至畫到她自己認為滿意為止。一幅畫她可以很快畫完,也可以花一輩子時間畫好它。
結果方召麐不負眾望,從早期承揚嶺南畫派傳統,繼而經歷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與中國書畫傳統交集的實驗,到最後自成一派。
「這飯枱昔日是我們八兄弟姊妹吃飯的地方,幾十年如是。母親天天在枱上畫畫,把畫擱一邊然後就在枱上包雲吞、煮食,很多功能的。」陳太指,母親多才多藝,對烹飪也很有研究,煮得一手好菜,是她的典範。小時候家住大坑道,兄弟姊妹不時到附近的虎豹別墅遊玩,方津生四歲開始,每當有生日派對或朋友到訪,就負責歌唱表演,唱到現在,方家一門八傑都有自己的事業,卻沒有一位子女繼承母親的衣鉢。陳太說:「我自認沒有這個天份,全副精神除了要湊子女,供書教養,都擺在了事業上。」
陳太記得有時也會與母親政見不合。陳太曾說,2005年底聯同子女首次上街參與遊行,高調爭取2012年雙普選,便曾遭到母親單獨「訓話」。「有些原則我較為堅持,她未必一定完全同意,但會好尊重我自己個人的決定。」
方津生搶白,「我媽媽喜歡周遊列國,在世界各地展覽和旅行。她常跟我說畫得一手好畫首先要到世界各地被藝術創作啟發感動。媽媽初期作品很傳統,苦練一番之後特別在1980年代,她的藝術可以說到了高𥧌,完全脫離她的老師,別創一格。」方召麐曾畫美國的磐石、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和中國黃山,她喜歡就地取材。方召麐後半生都在環遊世界,但香港始終是她的永久居所。她的作品,不時以香港為題。

關注時事 作品表達期許

「她對於時事非常關注,70年代香港遭遇越南船民一役,畫了《投奔怒海》。」晚年,方召麐不斷在畫作的題款中表達對世界和平、富庶和進步的期許。
最近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便正在舉辦《道無盡:方召麐水墨藝術展》,免費讓觀眾一次過飽覽這位藝術家的統整面貌,由早期到晚年作品都有,還有不少合作畫。陳太鍾情媽媽1970年的彩墨畫《泛舟絕壁下》,形容畫作具獨特意境;方津生則愛母親1988年作的《黃河》。
作為方召麐基金會主席的方津生揚言,他近年與兄弟姊妹最忙碌的工作是維護母親的名聲,奮不顧身的「打假」,他們見過有人出母親的偽畫冊,裏面沒有一張真迹,還放了方津生和陳太的大名在書內,十分離譜,兄弟姊妹齊出動,打假不手軟。「最近三年市面上拍賣了許多母親的畫或書法都是偽造的,而且偽造質素非常差,嚴重影響媽媽藝術家的聲譽。希望藝術界能夠清楚認定假畫的來源。」
此外,二人正在努力為母親爭取一個長期展出作品的場地,原則上很樂意捐贈藏品給美術館。「方召麐基金會已捐了不少作品畫給外國。」
陳太又寄望西九盡快落成啟用。「都空講咗好多年,由我在位時已開始講。你想想香港國際機場1998年啟用到今時今日,但西九塊地都未成氣候,是否拖得太耐?」她又寄望西九新主席唐英年能夠把得住各方利益,令西九早日成事。
「他人緣不錯,不過你不能時時做好人,要拍板才行。」陳太語帶堅定地說。
記者:鄭天儀 
攝影:潘志恆、周芝瑩(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